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教学工作 >> 科研成果 >> 正文

社科教研室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社科教研室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我院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是专兼相结合,教学对象是全校大专学生,相对教学任务比较繁重。2013年《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完成校内精品课程建设,经过近几年社科教研室全体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分析,以期未来建设两门以上的优质核心课程为目的,现对思政课未来的改革方向进行说明:

一、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结合思政课教师与我院学生和班级数量的实际情况,我院思政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大班的形式进行授课,不可否认,大班授课学生到课率、抬头率难以保证,教学实效差,针对当前这种形势,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由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置基于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要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课堂讨论,专题研究,充分利用学生移动互联网,锻炼他们查找资料和分析实际问题的实践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细化教育环节,深入潜隐层面。当然老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并非大面积讨论,而是必须分组进行,要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分子培养成思政课教师的得力助手,利用他们贴近普通学生的优势,配合思政教师的教学工作,严格控制课堂秩序。

另外,增设课外课堂。大班教学,主要满足的是学生的共性需求;学生的个性需求还应该通过课外来满足。很多教师通过课间聊天、课后交谈、办公室面谈等方式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使学生掌握了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促进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网络、电子邮件、手机飞信、人人网、博客或微博、QQ或MSN与学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网上交流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改革考核评价的方式

思政课的考核依然平时要占60%,期末占40%。平时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纪律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其中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布置不一样的作业。例如上学期组织大一学生寻找校内文明和不文明事例,通过拍照的形式记录下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末考核可以选择课程论文、调查报告、闭卷考试、面试考核之一进行,增强考核的灵活性,其中面试考核由学生提出面试申请,填写申请表格进行。总之,从总体上把过去注重“对知识点记忆”的考核方式变为“考核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社会和人生问题能力”的考试,形成新的教学导向。

三、改革教学资源载体

第一、在选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自编与理论教材相适用的实践教材,体现工学一体,具有高职教育的特色。

第二、进一步完善的多媒体课件。

第三、加快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做到内容时时更新和维护。

第四、完成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践项目、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工作。

四、改革专任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

每学期社科专任教师中实际代课老师在15人左右,其中骨干教师现有7人,从过去来看,社科专任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主要以社科团队内部学习和自学为主。今后的改革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实现从“教师型”向“导师型”的身份转型,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兼顾,传授知识与辅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人生的导师。只有这样,高职思政课才不会被边缘化,其作用才不会被人为地弱化。其次,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学院的支持下走出校园加强和其他院校的联系,借鉴其他学校成熟的、科学的教学经验,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到红色教育基地,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而提高教师授课的激情,使得课堂讲授变得有血有肉。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到校外专业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考察,从而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条:思政课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图片
下一条:公共服务学院文秘招生 速录及办公自动化方向

关闭